今年春天,宁夏的空军基地上空,几架涂着沙漠迷彩的幻影2000-9战机显得格外扎眼。它们属于阿联酋空军,正在与中国空军的歼16和歼10C进行一场名为“猎鹰盾牌-2024”的联合演习。这场对抗,让一款四十多年前几乎
中国空军历史的法国战机,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回公众视野。
回看上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空军的主力还是歼6和歼7,这些基于五六十年代技术的产品,在面对世界主流的三代机时已经力不从心。无论是发动机性能、航电系统还是超视距作战能力,差距都十分明显。航空研究院的评估很直白:整体水平比美苏落后至少三十年。
更严峻的现实是,自主研发的道路几乎走不通。涡扇发动机、脉冲多普勒雷达、电传操纵系统,这些三代机的“标配”,中国当时连门都还没摸到。想要快速追赶,唯一现实的途径就是外购,而且不只是买飞机,更关键的是要引进技术。
西方伸出的昂贵橄榄枝
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,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,西方国家对华的武器出口大门随之敞开。美国、法国、英国的军火商纷至沓来。美国人为了推销F16,甚至派出了“雷鸟”飞行表演队来华展示,为了卖F14“雄猫”,更是直接在样机上涂上了八一军徽,还邀请中方人员登舰参观。
在众多选项中,法国达索公司的幻影2000最让中国空军心动。它出色的机动性能和先进的雷达,正是当时中国急需的。试飞员葛文墉第一次在法国见到它时,就感觉“眼睛一亮”。
1982年6月,一支由顶尖试飞员和航空专家组成的代表团抵达法国。葛文墉和蒋德秋在地面模拟器上苦练三天后,登上了双座型的幻影2000B。从6月16日到21日,他们飞了七个架次,全面测试了飞机的性能,从最大速度到模拟空战,无一遗漏。
回国后的试飞报告对幻影2000的优点给予了高度评价,尤其称赞其“低空低速时操控性极佳”,但也客观指出了“高空的飞行特性,似不如中国的歼-7、歼-8飞机”。即便如此,它依然是当时中国空军眼里的“宝贝”。中方随即提出先买40架,再引进生产线的计划。
然而,谈判桌上的现实却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。法国方面直接开出六千万美元一架的天价,这个数字对于当时外汇储备仅有二十多亿美元的中国来说,几乎是天文数字。更无法接受的是,法国坚决不转让任何核心技术,只卖成品飞机。中方提出的“物资抵账”或“先买12架试用”等方案,均被一一回绝。
与此同时,与美国的谈判也陷入僵局。美国人愿意出售的F16是性能缩水的“猴版”,雷达和发动机都做了降级处理。1983年冬天,在多次努力无果后,中国正式宣布放弃引进幻影2000。消息传到法国,达索公司的高管甚至不屑地表示:“他们迟早会回来求我们的。”
来自北方的意外转机
就在中国与西方谈判陷入僵局之时,北方的苏联正密切关注着这一切。当时苏联的经济已经亮起了红灯,庞大的军工体系普遍处于“吃不饱”的状态。听说中国求购先进战机而不得,苏联外交部主动通过第三方渠道,表达了合作的意愿。
尽管六十年代以来的中苏关系裂痕尚未完全弥合,但为了空军的未来,中国还是决定派出代表团赴苏考察。1989年夏天,代表团抵达莫斯科,第一站便是米格设计局。苏联人热情地展示了他们的米格29,并安排了飞行表演。
然而,表演中途突发意外。一架米格29在做低空筋斗动作时发动机突然停车,飞机一头扎进跑道旁的草地,飞行员侥幸弹射逃生。这次事故让代表团对米格29的可靠性产生了严重怀疑,后来的资料也证实,这款战机事故率偏高,被苏联空军戏称为“飞行棺材”。
更重要的是,根据总参通信部人员崔凯的回忆,在1987年之前,西藏地区甚至没有常驻的歼击机部队。印度空军的米格25侦察机,凭借其高空高速优势,频繁进入西藏上空进行侦察。而米格29的性能,并不足以应对这种复杂的局面。
压箱底的宝贝成了救命稻草
考察即将结束时,一位苏联空军元帅私下向中方代表透露:“其实我们有更好的飞机,只是怕你们买不起。”他所说的,正是当时苏联空军的王牌,刚刚服役不久的苏27。这款重型战机的航程和雷达性能,都远超米格29。
中方代表团立刻提出要看苏27。苏联方面起初以“战略武器,绝不出口”为由拒绝。但中方态度异常坚决,表示“要么看苏27,要么就不谈了”。经过三天的僵持,苏联最终松口,安排代表团前往茹科夫斯基试飞院。
当苏27巨大的机身出现在跑道上时,所有人都被震撼了。它起飞滑跑距离极短,随即在空中做出了不可思议的“眼镜蛇机动”。代表团团长当场拍板:“就是它了!”
最初的谈判依然艰难,苏联开价五千万美元,且同样不愿转让技术。然而,历史的进程在此刻突然加速。1991年12月,苏联解体。继承了大部分军事遗产的俄罗斯,经济状况比苏联时期更为窘迫。军工企业三个月发不出工资,连航母都要拆解当废铁卖。
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亲自下令,无论如何要保住中国的订单。1992年1月,俄方代表团紧急来华,不仅将苏27的单价降至三千万美元,还破天荒地同意了易货贸易的方式结算。这意味着,中国可以用羽绒服、暖水瓶、电风扇等大量轻工业产品来抵扣部分货款。
1992年8月6日,第一架苏27稳稳降落在安徽芜湖机场。当中国的地勤人员第一次触摸到它平整的蒙皮,看到雷达罩里排列整齐的线缆时,一位老工程师当场热泪盈眶:“这才是真正的三代机啊!”
从照猫画虎到自立门户
中国并没有满足于仅仅买到飞机。1995年,中央军委下定决心,必须把生产线引进来。尽管俄罗斯军方对此坚决反对,但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,时任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最终拍板:“卖!但发动机技术不能给。”
1996年12月,中俄签订了价值25亿美元的苏27生产线引进协议。1998年12月16日,第一架由沈阳飞机厂组装的苏27成功首飞,被正式命名为歼11。从这一天起,中国航空工业开启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艰难跨越。
最初的歼11,绝大部分零件依赖俄罗斯进口。但中国的工程师们夜以继日地进行测绘和仿制,一步步用国产设备进行替代。先是换上国产雷达,然后是国产导弹,最后连座舱都换成了更先进的液晶显示屏。
2003年,完全国产化的歼11B首飞成功。它换装了国产涡扇10发动机,虽然初期问题不断,但经过持续改进,最终摆脱了对俄制发动机的依赖。以此为起点,中国的“侧卫家族”不断壮大。歼15成了航母舰载机,歼16则发展为强大的多用途战斗机。
结语
回到今年的“猎鹰盾牌”演习,当歼16与幻影2000-9在空中对峙时,历史仿佛开了一个玩笑。源自苏27的歼16,在雷达探测距离和导弹射程上,对四十年前中国空军梦寐以求的幻影战机形成了明显优势。当年那次无奈的放弃,现在看来,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。它迫使中国走上了一条更艰难,但最终通向自主和强大的道路。历史无法假设,但现实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淘配网配资-天臣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-太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