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一过,天气早晚渐凉,不少中老年朋友开始翻出秋裤,端起保温杯,泡上枸杞,大有“未病先防”的觉悟。可就在这“养生黄金期”,门诊来了不少人,张口就说:“我这几天头晕、头痛、头胀,脑袋不灵光,是不是上火了?”
我眯眼一看,嘿,还真不是“上火”。头部有问题,有时候根在心脏。这事听起来离谱,其实一点也不玄。就像古人说的:“头为诸阳之会,心主血脉”,脑袋这盏灯,心脏就是电池,电池虚了,灯自然也就忽明忽暗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:当心脏出问题时,头部可能会提前报警的5个特征。听我慢慢道来,不怕吓到你,就怕你不当回事。
先说个病例。老冯,大理人,六十出头,一口茶还没喝完就冲进门诊:“头晕得像坐船,走路还飘,是不是脑供血不足?”我一搭脉:心气虚,血脉涩,头晕是虚证,不是单靠安宫牛黄丸就能解决的。他一听,愣了,“啥?我心脏有问题,怎么先晕头?”
这就说到今天的重点:心脏的病,头先知道。
第一,头晕目眩。这不是普通的“起猛了”,而是那种整天晕乎乎,眼前发黑,像是云里雾里。中医讲:“心主血脉,脑为髓海”,心气不足,血不上头,脑髓失养,人就晕起来了。尤其是心阳不振、气血不足的人,症状更明显。
第二,头痛如绞,尤其是压在太阳穴、后脑勺的那种钝痛、胀痛。很多人误以为这是“风寒头痛”,其实不少是心血瘀阻。心血流通不畅,就像黄河泥沙淤积,供不上“脑田”,头自然叫苦连天。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有言:“心脉不通,头痛如裂。”这可不是玄学,是千年经验。
第三,头发脱落、干枯。不少老年朋友一到秋天,头发掉得“哗哗”响,有的还干得像草。发为血之余,又“赖心所养”。心血虚衰,无法濡养毛根,头发自然“人走茶凉”。我常说:“女人的脸,男人的头发,都是心血的晴雨表。”
第四,记忆力减退,反应迟钝。这不是老化,而可能是心神失养。中医讲:“心藏神”,神明若不藏,脑袋就像装了雾灯。尤其是心气虚损、心阴不足的人,常常表现为健忘、失眠、恍惚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心藏神,神明则智生。”
第五,面色发青或发黑,额头常冒虚汗。你以为是天气热,其实是心阳虚、气血不畅的表现。心阳不足,推动不了血液,血瘀于上,面色就发青;气虚不能固汗,头部自然汗如雨下。
以上五个特征,可不是“偶尔为之”的小毛病,而是心脏在“敲警钟”。
那怎么判断这些头部信号是不是心脏问题?老中医教你四招:
一摸脉——心气不足,脉多沉细;
二观舌——心血瘀阻,舌多紫暗;
三问症——心神不宁,多梦易醒;
四望面——心阳虚者,面色少华。
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不能光看一个症状就下定论。比如头晕,也可能是肝风内动、肾精亏损,但如果伴有心悸、胸闷、气短,那多半是心病牵头。
中医有句话:“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是庸医所为。”真正的高手,治其本也。那心病如何调?我这有几招,老少皆宜,四季通用:
一是食养心脏。老话说得好,“药补不如食补”。秋冬宜多吃养心血、安神志的食物,如莲子、龙眼、黑芝麻、核桃、红枣。尤其推荐一道老方——养心粥:莲子10克,龙眼肉10克,小米30克,煮粥食之。可健脾养心,安神助眠,尤其适合心血不足的中老年人。
二是药养心脏。常用中药如丹参(苦微寒,归心肝经),能活血化瘀,通脉止痛;远志(辛苦温,归心肾经),可安神益智,强心止悸;柏子仁(甘平,归心肾经),润心安神,补血益气。但需注意:柏子仁性滑,多梦者慎用;丹参活血,出血体质者禁用。
三是心情调养。中医讲“怒伤肝,喜伤心”,心脏怕过喜。很多人高兴过头,血压飙升,心跳失常。得意忘形时,别忘记“喜极易悲,心劳神伤”。适当收敛情绪,是对心脏最大的爱护。
四是作息规律。心脏最怕“夜猫子”。《黄帝内经》有言:“阳气尽则卧,阴气尽则寤。”晚睡耗心血,晨起伤阳气,久之则心神不宁。建议每日十一点入睡,早上七点起身,顺应天地之气,可保心脏安康。
五是动静结合。心脏既怕劳累,也怕懒散。推荐一招“拍打心包经”,即每日早晚沿手臂内侧拍打,从腋窝到小指,左右各50次,可通心气,调神志,缓胸闷。我有个病人,照做三月,睡眠改善,头晕减少,脸色都红润了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地域差异。比如岭南地区湿热多,心火偏旺,常见心烦、口苦、头胀,宜用栀子、竹叶、淡豆豉清心火;而在西北高原,气候干燥,心血易亏,需用当归、麦冬、五味子滋心阴。这就是中医讲的“因地制宜”,不同地域,不同调法。
有位东北大姐,来北京探亲,住我家对门。头晕、头痛、健忘,吃她老家的“炖猪蹄”不见好。我给她调了个方子——甘麦大枣汤加减,三天后精神抖擞。她笑说:“你这汤,比我那老公还管用。”我笑笑:“大姐,咱不是治头,是治心。
说书说到这儿,不妨总结几句:
头不舒服,别总怨天气,可能是心脏在叫苦。
五大信号,头晕、头痛、掉发、健忘、汗多,别忽视。心为君主之官,一病百病生,保心就是保命。最后一句话送给你:人老心不老,脑袋才灵巧;心好百病消,笑口自然开。
温馨提醒:本文为中医健康科普内容,所述调理方法需根据个人体质辨证施用。如有严重症状,请及时就医,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。
参考文献:
[1]李志勇,王琳.中医体质与慢病管理的探索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24,39(10):2112-2116.
[2]陈明,宋彦.从《黄帝内经》看脾胃与情志关系[J].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,2023,29(3):352-355.
淘配网配资-天臣配资-中国股票配资网股票配资-太原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